回應 同學參訪共和新村的心得

 

                                                        屏科大同學的來訪

 

回應…幸福小堅兵      

 

各位的問題都問得很好,

 

為讓更多的人能分享到關於共和新村的信息。

 

我把那天您們來訪時,我們大家談話的內容做了一些整理,並將它刊載在我部落格上,作為新發表的文章內容中。

 

其實剛開始我還有些弄不懂,各位所提問的社區總體營造的事!

 

因為我並非科班出生,對於深入社區,做田野調查等等的這些工作,我算是一個低年級生,對我而言;是個學習的開始,也是個全新的挑戰。

 

 

繼96年5月20日啟動全民連署救共和新村的活動後,便承蒙關心共和新村保留行動的專家、學者、老師們的鼎力襄助下,共和新村開始熱鬧了起來。

 

由於來訪的人數日益增加,我正試著調整與適應這些新的詩生活節奏。

 

各位的來訪,對我而言;不只是開心,我更看到共和新村未來的希望。

 

看完了各位同學為共和新村發表的文章及附帶的相片內容,我很感動,也很感激。

 

謝謝各位同學的用心﹋

 

我逐一的看完了各位的報告後,我瞬間覺得自己也開始豐富、成長了起來。

 

我很高興各位同學能用屬於您們自己的方式來參與共和新村。

 

就各位所發表的文章內容,我想再重新的把我當日跟大家論述的觀點,稍作整理,並將部分的遺漏之處透過文字傳遞給予補正。

 

 

 

第一、「眷村改建」其實本身就存在著諸多值得被糾正的地方,針對『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立法原則與精神來對照,國防部在實施「眷改」的行徑就有許多『知法』卻又不守法的嫌疑。大法官曾對眷村改建條例做出「適法性」的解釋,解釋文中明白的表示,所謂「眷村改建」,乃是針對部份老舊殘破的眷村,因其眷舍居住品質不佳及結構出現安全上的問題者,則視為須要改建的眷村。反觀共和新村,房舍結構穩定,道路寬敞,綠化充分,生活機能良好,哪裡須要改建?基於這點,就足以說明國防部不但不理會大法官的解釋,硬是非拆眷村不可,這種明知不可為卻而為之,為改建而改建一意孤行的作法,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值得疑義。

 

 

 

第二、共和新村須要的不是改建,(這點在各位來訪時我已詳加說明了),

 

共和新村屋齡雖已七十多年,但從原設計到施工,所用木料講究,工法嚴密,居住上並無安全疑慮,但他畢竟是個七十多年的老建築,所以他需要的是「整修」而非「改建」。就像一個人的臉皮一樣,我們不能因為說;一個人的臉皮上多了一個疤,就索性把他整張臉都給換了吧!試問這是什麼邏輯?!

 

社區再造,不是整個剷平,然後重新來過!我們不僅要確實理解這個社區環境的風格,更要清楚它存在的文化背景,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思維住民們的生活的樣態與須要,給予重新補強或是將之去蕪存菁。

 

 

 

第三、社區的營造與整頓修建,必須符合它歷史的基體來做延伸,並找尋適合的配套措施,不做完全不適合、不協調的裝置與造景。共和新村在民國70年以前的環境基礎,不但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她更是典型的綠生活的社區。

 

因部份的「原眷戶」紛紛在外置產,共和新村也開始試著對外開放出租,出租給許多不是眷村的人居住,由於良莠不齊的生活習慣,與高度落差的環境認知,不得不形成了今天我們看見的樣子!

 

再加上部份來此運動與散步的人們,根本不尊重社區的環境品質,沒有高度的環境倫理,任意丟棄垃圾,及大型的廢棄物,這種亂象,一直以來,都是社區的痛處!別人嘲諷我們是「低等國民」,或許聽在我們耳裡,我們會有點氣憤,但如果我們懂得以一種謙卑之心來接受指正,並深切的反省,我們才會真正的清楚,髒亂無章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台灣人的『國際標籤』。

 

記得各位來共和新村的時候,我曾給各位一個觀念,所謂的社區營造,我們無須過份的去探討文字堆裡的種種觀念,我們其實只要把握住一個核心價值,就是「以一顆美麗的心境,來營造屬於我們美麗的家園」。

 

凡是從我們自身做起,進而拓展到整個群體與社區,當大家都能有共同的認知,我相信我們的居住品質必然會有耀眼的呈現。

 

 

 

第四、共和新村本來的面貌,並非我們今天看到這樣子喔!人為破壞,都是計劃,都在日積月累的傷害共和新村!明治維新,日本開始改為向西方學習,當時的日本政府,便將許多人才送到歐美學習建築技術,回國後,便於台灣日治時期,把一些建築師派來台灣試煉,當時的日本建築師,各個都是學有專精的建築專家,他們總是細心的規劃,每一棟房舍,每一條街廓,就連每一棵樹的種植,都有其目的與見地。哪會像我們今天這樣,想砍就砍,想丟就丟,想亂來就亂來,我們國人的環境意志很差勁,當我們在糟蹋這個環境的時候,我們卻從來都沒有想過,共和新村的存在,正說明了我們有福分享日本前人,細心打造下的智慧遺產,分享之餘,我們似乎不曾反省到,我們真的用心去維護過這個環境嗎?

 

舉個實際的例子吧…

 

回憶起在我高中三年級以前(民國72年以前),共和新村原本有一條鳳凰樹(花)所組成的林蔭步道,這是日本生活藝術的一種展現,如今為何看不見了呢?這個美麗的社區景緻並非毀於天災,而是人為之禍,東港鎮鎮長以都市計劃之名義,配合當時的里長,一頭豬腦子的貪婪性格,以最廉價的代價,出賣了這個環境,原本素有「寫真天堂」的鳳凰花林道,頓時成了一條可以讓飛機起降的跑道!環境一經毀壞,想要復原談何容易。

 

 

 

                    共和新村門牌85號 吳婆婆家(戊等房舍)

 

 

結論..

 

各位的來訪,著實給我打了一劑強心針,我自前年(94年)十月份就開始籌劃「行銷共和」的計劃,在逐步進行的過程中,我所遇到的瓶頸非常之多!但我打死不退的性格,是我屹立不搖的原動力。感謝 許光廷老師的友誼相挺,與屏東崇仁新村 葉慶元老弟的拔刀相助,讓我在面對排山倒海的眷村工作上,有了良師益友。當然更要謝謝各位的親臨到訪,這讓我倍感榮幸,對我而言;這是一份小小的恩賜,共和新村未來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要走的路也還很長,我會堅定我對共和的「愛」一直走下去。投入眷村文化與生態的工作,除了要有無私奉獻的心理準備,更要多一份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各位的建議,正是許多人所發覺到的問題,問題有了就要逐步的去解決,這些問題未來都會是我工作的重點。

 

打一場仗,需要的是盟友,再來是明確的策劃,這兩項東西,我獨獨缺了盟友,雖然我頂頭的老闆(里長)是支持我的人,我們一起為守護眷村有共同的默契,但由於里長在行動策略上,與我的理念仍存在著滿大的落差,形成了同步卻有些不同調的現象,我只好另外尋找認同我的義工一起來奮鬥。

 

共和新村未來的遠景,是希望依循著她現有的環境特色,先將之打造成為一處以歷史人文結合花園生態為主軸的公園型的社區,我個人的理想,是希望政府能有更深遠遼闊的眼光,不去重蹈硬幫幫「死」保存的舊思維,只是把日式的房舍保留下來,成為未來的「蚊子館」,更要尊重眷村住民在此共同生活了數十年的居住權益,眷村永續發展的生機,來自於「活體聚落」的生生不息,一個文化的空殼,失去了人的養分,文化怎麼來?又將怎麼走?

 

 

 

當有機會去造訪其他的國家時,我內心總有好多的感慨,總是發覺到,許多台

 

灣認為不要的、不好的、乃至於是老的、舊的東西,很奇怪的,怎麼到了別

 

人的手上,都是寶,都是智慧。外國人總是能把這些看在我們眼裡頭的老東西、壞東西,全都賦予新的生命,使它們整個都鮮活了起來,反觀我們呢?我們為何作不到?這說明了我們不夠用心,我們的教育其實…還是失敗的。

 

 

 

                              

 

96.6.28   眷村小屋     立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xorcista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