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導覽。


                 



         這是農園與木設兩科系的同學,他們是同一天(96.10.27)來共和訪


            談,導覽過程來到了共和里(街)59號劉利通劉伯伯家,正好遇到劉


            媽媽,大家興高采烈的跟劉媽媽合照,留下難得的回憶。


            您瞧瞧看見他們比的手式沒,哈哈這便是以後屏科大共同識別的標


            記嘍,只要往身上一比,ㄝˊ就知道同是道上中人。屌吧….哇靠..太屌


            了。


 



在屏科大 許光廷 老師的鼎力相助下,讓選修社區總體營造的同學們,


能親自來看看共和新村,親自體驗共和新村。


這對共和新村來說,無非也是頭一遭。


不管這些同學們來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只是為著要交報告而來,


重要的是…..  他們都親身來過共和,都曾短暫的駐足共和,


都曾瀏覽過共和,都曾把他們的歡笑帶進共和。


他們被共和吸引,共和也因他們的造訪而更鮮活了起來。


每次的訪談,我都盡可能的用我最充沛的體力與精神,來和這些同學們互動。


訪談結束後,他們也總是會在臨別的時候,一直跟我說謝謝,


….其實真正要說謝謝的人是我。


因為有大家的參與、造訪,給共和帶來了豐沛的人氣,


這份人氣,是廣大群眾對共和的祝福與支持,是共和當前最須要的「活」資


源,這些資源對共和來說是無價的,是珍貴。


 


 


               



       日式房舍外牆清一色都是空心磚牆,牆上這四個方型孔,應是


         窺視孔,不是傳說中的槍眼喔。



 


一通電話的邀約,一份共和的人氣,

既然要把共和這塊美麗的人文綠地行銷出去,


就必須要敞開大門,尤其是共和人的心門。


我不曾因為可能每天要接觸這麼多來訪的旅人,而覺得疲憊。


亦不曾因為可能每天要跟那麼多人,說同樣的話,而感到倦怠。


因為我知道,一個來訪的客人,就有可能是一份共和的希望。


這段時間,我帶著屏科的同學作社區導覽,


有時也會帶著其他來訪的旅人,在共和散步。


他們除了想看看共和的樣貌,也想對共和有初步的了解,


我必然是他們指定的導覽員


(廢話因為共和新村的導覽員只有我一個……嘿,


    不叫我還能叫誰呢?)


對我而言,導覽是我的工作,但卻不是我謀生的職業,


因為這份工作是義務的,是無給職的,是必須用使命感去付出、


去實踐、去耕耘的。


我很高興,能讓我有從事這份工作的機會。


我並不認為我已經全然的了解共和,


畢竟我不是從那個大時代光景走過來的人,


然透過學習的意願,讓我不忘有機會再多蒐集一些資料,


讓更多跟這塊綠地有關的故事能被發掘,能被闡述。


 


 


          



    這是1010雙十國慶那天來的植保系的同學,導覽有幸來到共和里


     (街)67號蔡媽媽家,蔡媽媽今年85歲,現一人居住,房舍為戊等雙併式房


         舍,兒女多半只在放假日才會回來陪他,此次屏科同學的造訪讓她感到很


         愉快,因為這屋裡好久沒這麼熱鬧過了。


 



現在啊,老眷村人也漸漸習慣了,那麼一堆人,那麼一些人,


拿著相機四處拍呀拍的,手邊筆記不時的寫呀寫著的。


可還是有些緊張過度的老伯伯們,一時半會的還弄不清楚,


總是看見一堆年輕人,在村子裡頭逛啊逛的,


輕鬆的步履間,夾雜著陣陣的談笑聲,


偶爾停下腳步,看看老房子,摸摸老樹,聽我在路邊口沫橫飛,比手畫腳。


有些老人感到驚奇,因為對共和這個與世無爭的社區來說,


突然增加的….甚或突然減少的….對這群老人而言,可是再清楚不過了。


從他們驚奇的臉龐中,看得出幾分的無奈。有些伯伯很疑惑….


嘴裡還不時的叨叨著…….怎麼回事呀!一堆人吶!是不是要拆房子了呀。


沒辦法共和的寧靜與悠閒,讓他們僅僅習慣了彼此間交談的聲音,


其實主要的成因,還是來自於眷村改建的陰霾,


這陰霾一直停留在他們的心裡,久久不散,一直都在。


哎呀平時啊都說不怕,不管!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


其實啊心裡頭的疙瘩慌得很呢!


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搬出了這個眷村,


他們人生的另一個遷徙將不知所措,毫無去向。


沒辦法呀….都八、九十歲啦。還搬嗎?還搬得動嗎?


 


 


            



    96531屏科休保系同學來訪與有鵬兄合影留念,陳有鵬山東


      青島人,是現今中國大陸針炙名 師王文遠 老師的得意門生,也是王


      大師唯一的台灣籍弟子,有鵬兄住左營自治新村,由於軍方違約在


      先,強行拆屋在後,有鵬得知信息,驚覺自己的眷村恐怕保不住,


      只好關掉在桃園的針炙館,回鄉捍衛眷村。


 


 



記得剛與屏科大同學接觸的時候,是96530這一天,


當日晚上,一通不知名的來電,第一聲稱謂,嗯挺親切。


得知是屏科大的同學,他們告知造訪共和的目的與時間。


約好了96531中午一點,哇塞….他們可準時了,


這一天開始,我理想的第一步(行銷共和),似乎往前又跨進了一步。


不由心想,謝啦光廷兄弟,這全仗您的勢,沾您的光吶。


打從那一天起,屏科的同學便如颱風過境般,


不管是中颱(35人)、強颱(7人以上)、輕颱(12人)。一波接著一


波。


當然有時也會有超級強颱的出現呢。他奶奶的….過癮吶。


我清楚的記得,首批登陸的是(休保系同學)。颱風級數(中颱)。


恰巧當日下午全國最屌的釘子戶(左營自治新村陳有鵬)來訪,


巧遇屏科同學,大家很榮幸的跟有鵬兄合照。哇靠….樂歪了。


拍完照,有鵬兄既欣慰又感慨的跟同學們說,


謝謝,謝謝各位同學的來訪,我很高興見到您們。


在這麼簡單的客套話裡面,其實潛藏著幾分另類的味道與另外的一種情緒。


我著實看得出來,他內心的沉重與沉痛,因為他的村子已經淪陷了,也被拆得


差不多了,目前全村僅存八戶,全賴有鵬兄一人獨挑大樑,


對於一個身體極度不方便的人而言,他的堅毅與付出,讓我不禁佩服得五體投


地。


 


 


 


             



       這是位於共和里()101-1號的甲等房舍,綠色的容貌正是共和新村「有機


         生活」的最佳資產。


 



對我而言,向人述說共和的美,這樣的經驗,並不是我的第一次。


然而突然間要跟那麼多的人說,


而且必須同時把共和的過去與現在,居住的環境與建物,


眷村改建的概況,共和人對未來的期望等。


要能有條理的向這麼多人一一道來,這倒是須要用心作點功課的。


看得出來,屏科的同學都很用心,一段路飆來東港,就已經讓我很感動了。


對於部份同學的踴躍提問,有時讓我煞不住車的,


想與之分享更多眷村生活的經歷與營造眷村的構思。


導覽,其實沒有原先所預想的嚴肅、艱澀,


反而開始覺得好玩,但不諱言的實說,講真的導覽真的不簡單,真的很辛


苦。


但憑心而論,真的很值得投入,這能讓人成長,讓人昇華,


起初想想我才疏學淺,究竟能透過我跟這些同學說些什麼呢?!


他們就跟當年的我一樣,在於與耆老的言談,


聽聞許多他們記憶中的共和新村與那個劃時代的點滴。


像是孩子們聽故事,也像是….坐在樹下聽說書一樣,


故事的本身它並沒有停止,屬於我的,屬於別人,也可能是屬於每一個人共


同的記憶。


我們終有一天,或許都會變成說故事的人,用我們的方式,導覽我們的人生經


歷。


而我的習慣,一壺茶交十方的朋友,從茶敘的談笑間,


讓人聽我說故事,同時也讓我聽別人說故事。


 


 


 


                                             再敘           共和  ㄚ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xorcista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